1959年,在中央文化部鄭振鐸部長和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的倡導下,成立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泉州海交館)。它標志著我國的航海交通歷史開始進入博物館這個神圣的殿堂。它以光輝燦爛的中華海洋文明,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人征服海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近50年來,泉州海交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今天中國海交史的展示中心和研究基地,以及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海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一、初創時期(1959-1971)
1959年7月15日泉州海交館成立伊始,暫借小開元寺與市文管會合署辦公,并以大雄寶殿為展覽場所,后移至小開元寺兩廊,作為臨時館舍。全館僅有兩名編制,只是個“掛牌博物館”。
這一時期的泉州海交館條件十分簡陋,甚至沒有自己的固定陳列館舍。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收集伊斯蘭教石刻,編印海交史資料匯編,以及舉辦臨時性的展覽等。這些工作為泉州海交館以后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62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視察海交館,并題寫館名,他對泉州海交館的重要性和宗教石刻的價值做出了高度評價。
二、第一個發展時期(1972-1985)
“文化大革命”初期,泉州海交館曾被迫停止辦公。1972年恢復正常工作以后,便積極開展海交史跡的調查和文物征集。翌年,考古人員在后渚港發現一艘南宋沉船,并于1974年夏天正式發掘。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終于迎來了泉州海交館令人振奮的第一個發展時期。
泉州灣宋代海船的發現與發掘為泉州海交館的發展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為了保護與陳列新出土的宋代海船,上級批準建設一座古船陳列館。1979年10月1日,泉州灣古船陳列館落成并正式對外開放,結束了泉州海交館自建館以來無固定陳列的歷史。正是籍著這艘宋代古船的出土,泉州海交館的學術研究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1979年春,泉州海交館主辦了建館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泉州灣宋代海船科學討論會”。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發起成立了“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78年底創刊的《海交史研究》從第二期起改為研究會的會刊,同時也是泉州海交館的館刊。至此,泉州海交館正式形成了“一館、一會、一刊”的辦館模式。
三、第二個發展時期(1986-2006)
1986年下半年,泉州海交館開始了新的飛躍。在館長的帶領下,全館人員同心協力,在幾經挫折中為建設一個新的泉州海交館而努力拼搏。我們不僅成功地爭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泉州列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察點,而且,在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0年1月至1991年2月,完成了新海交館一期工程的建設,從而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泉州海交館新一輪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1986年夏,泉州海交館就開始規劃建設新館。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東風,泉州海交館新館于1991年2月15日落成。2003年,“泉州伊斯蘭文化陳列館”落成。目前,擁有9000平方米陳列面積的泉州海交館已徹底擺脫了幾十年中文物無處棲身的尷尬局面。在這一時期,泉州海交館的各項事業均取得了不少成績。考古發掘與文物征集方面:通過水下考古、窯址發掘、搶救民俗文物、僑鄉普查、搶救伊斯蘭墓石群等方式,獲得了一大批珍貴文物與資料;陳列展覽方面:固定陳列不斷完善,臨時展覽也已成為經常性的工作,且在世界上數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過富有影響力的展覽;學術研究方面:學術交流活動頻繁,除組織召開各種學術會議外,許多國際知名的學者也經常來我館進行訪問和講學;教育活動方面:“海交館之友”成為我館最具特色的教育活動,深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海交史研究會的新發展。1993年5月,中國海交史研究會和海交館聯合創辦了“中國古船模型研制中心”。在隨后的幾年中,中心的研究人員復原了上百艘歷代各種著名船型,使泉州海交館成為全國乃至國際上擁有中國船模最多的博物館。
泉州海交館邁入新世紀已有十七個年頭,在新的世紀,我們看到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全新時代露出的曙光。這也是博物館大發展的時代,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正擺在我們面前。努力將泉州海交館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與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海洋文明史相匹配的博物館,是新世紀海交館人的選擇和為之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