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25-08-04 10:12:00 瀏覽量 :0
錫林郭勒,自古便是草原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茶馬古道貫穿這片廣袤壯美的草原,是各民族間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漫長歲月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在這條草原絲綢之路上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系,傳承著美美與共、和合相生的文明基因。獨特的草原文化,既表現出這片土地上各族民眾的集體性格、共同氣質和薪盡火傳的內在生命力,也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浩蕩自信、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樞紐。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萬商云集,是中西方商貿往來與文明對話的重要窗口。在千年潮汐中,多元文化、多樣信仰、各異風俗,在這座古城的街巷里碰撞、浸潤、共生,慢慢織就了一幅千帆競發、百藝交融的鮮活圖景,沉淀著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海洋基因。深厚的“海絲”文化,既彰顯著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胸襟氣度與愛拼敢贏的奮斗精神,也深刻印證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艱苦奮斗的文明品格。
當刺桐花簪滿了泉州古城,錫林郭勒的草原冰河也迸裂出一聲春天的訊息。
當泉州灣八月的海風揉進了紅磚古厝的每一個歷史皺褶,金蓮川草原綠染天邊,金蓮花含苞怒放。
錫林郭勒跨越近三千公里的山川湖海,帶著滿滿的誠意與期待奔赴泉州,這是兩地文化的交流碰撞,更是對絲路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錫林郭勒地域遼闊,多樣的氣候,賦予了這片草原復雜立體的地貌;悠長的歷史,造就了多民族融合的草原文化特色。她豐沃曠達,她粗獷滄桑,她澄明清澈,她沉寂蒼涼,錫林郭勒——高原之河,可以滿足你對草原的全部想象。蒼茫草原孕育出雄渾豪邁、質樸深厚的藝術風格,錫林郭勒的藝術家扎根于廣袤的塞北沃土,作品既傳承傳統筆墨精髓、光影構成,又飽含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切感悟。無論是天邊草原的壯闊氣象,還是民族風情的絢爛多彩,無論是原生態的游牧生活,還是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現代化浪潮,均在其筆下、鏡頭里化作充滿力量的視覺語言,彰顯出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此次展覽,精選美術、書法、攝影作品100幅。
錫林河水的潺潺之聲和泉州灣的陣陣浪濤相互共鳴,大草原的晨露與新時代的“半城煙火”相映生輝,這場八月之約早已超越地理界限。它不僅是錫林郭勒向泉州遞出的金色哈達,更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一帶一路”新發展格局下,邊疆地區與沿海地區融入國家戰略的生動注腳。在大海濤聲與草原長風的交融中,以文化為筆,共繪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新卷。
部分美術作品賞析
若希 《烏珠穆沁雪》 150cm?150cm 國畫
頡元芳《烏珠穆沁之霞》 70?70cm 水彩
劉亞江 《騎馬牧人》 100cm?75cm 油畫
額爾德尼《草原絲路——中歐班列》 140cm?70cm 油畫
巴·畢力格 《草原生態環保主題漫畫組圖》 漫畫
部分攝影作品賞析
《正藍旗-元上都遺址 》 攝影:斯琴巴特
《烏拉蓋哈拉蓋圖草原》 攝影:楊子建
《西烏珠穆沁旗游牧部落》 攝影:和平
《揚鞭策馬》 攝影:張樹森
《舞韻》 攝影:孟和
《蒙古馬肖像》 攝影:孫萬清
部分書法作品賞析
高龍 《秋山寄衛尉張卿及王征君》 180cm?97cm
馮笠 《祖常上京翰苑書懷》之一 180cm?97cm
制作:趙樂樂
一審:yu
二審:西西
三審:陳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