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18-01-18 15:42:08 瀏覽量 :206
想不想一睹這枚郵票的真容?
請您 7月11日至9月6日 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伊斯蘭文化陳列館3樓 觀看 “方寸之間的大洋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郵票展”。
為什么說大龍郵票是我們實現復興的動力之一?
[臺灣商務印書館印制的《大龍郵票與清代郵史》]
看一看百度百科如何描述那段歷史
按照常理,郵票應該由郵政部門發行,但是中國的這第一套郵票卻與海關有著不解的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后,侵華列強瘋狂在中國攫取權利,海關更是被外國人所把持。當時擔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是英國人赫德。赫德是個中國通,他對中國郵政大權覬覦已久。赫德與李鴻章關系密切,便想方設法讓清政府同意由海關來試辦郵政。
中國海關試辦郵政是首先從天津海關辦起的。1878年總稅務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關的德璀琳來籌辦中國海關的郵務,他就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營口、煙臺和上海五個海關來試辦海關的郵政。
1878年3月,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籌備的天津海關書信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坐落在海河岸邊的老海關大樓,曾是海關的公事房,海關書信館就設在該樓內,而中國第一套郵票也是從這里發行出去的。
書信館開辦起來以后,為了便利郵件的收送同時也為了規范海關對郵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籌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關郵票——就是大龍郵票。
據史書記載,德璀琳原本早在書信館開張前一年便向英國寄去定制郵票的訂單,但終因時間周期過長而作罷。無奈之中他只好請上海海關造冊處先行印制一批郵票應急。
雖說是應急之策,但看這些郵票,印刷質量應該還是上乘的, 基本是按照德璀琳當時的設想來完成的,并沒有太多將就的痕跡了。
[劉肇寧著的《大龍郵票》]
動力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落后挨打的經歷讓我們認識到,只有自強不息才能在國際社會上挺直腰板做人。國家之間互相尊重的前提是實力強大,這也是我們奮斗的動力。
二、東西方文明交匯,畢竟讓不同的文化產生了碰撞與接觸,歷史趨勢與西方的發展模式畢竟為我們增添了一些動力,這也是不可否認的。
“方寸之間的大洋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郵票展”通過郵票向我們展示人類歷史上的大洋世界,歡迎您到展廳之中縱觀更多的世界狀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