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導覽 | 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之古印度教石刻部分(內含視頻)
來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20-04-01 15:38:34
瀏覽量 :953
| 第二部分 古印度教石刻 (點擊播放按鈕可觀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簡稱“泉州海交館”)創建于1959年,原址位于泉州開元寺內東側。1979年,海交館第一個展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向公眾開放。1991年,由著名建筑學家楊鴻勛先生設計的新館落成。
目前,海交館新、舊總兩館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陳列面積9000平方米。
在此線上導覽視頻中,您不僅可以觀賞海交館建筑之美,還能感受泉州宗教石刻的靜謐與奧秘,去探見,10-14世紀,泉州繁榮的海洋文明所帶來的多元文化。常設展覽“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展陳著古代泉州的基督教與印度教石刻遺存。印度教石刻展區以熱烈的紅色為基調,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同時,展館內還設有大量圖片,您可以在參觀過程中感受中外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古代,富有魅力的刺桐城,是印度商人向往的所在。當時有大量的印度商人來泉州經商,并且在城南建有一座印度教寺廟,名叫“番佛寺”,極其壯麗。宋元時期,許多印度商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也帶來他們的信仰和印度教建筑藝術,曾在泉州修建了印度教寺和祭壇,盛極一時。泉州是中國唯一留下印度教寺遺存的城市。目前海交館收藏的印度教石刻,均為已經消失的泉州印度教寺和祭壇上的建筑構件。關于這座印度教寺廟留下的信息有限,在阿拉伯人后裔,泉州金氏家族的《清源金氏族譜》中曾記載泉州有一座備極壯麗的印度教寺,人稱番佛寺,這在《晉江縣志》中也得到了印證。傳統的印度教寺廟里供奉著印度教三大主神,分別為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其中毗濕奴是世界的維護者。這尊毗濕奴造像是于1934年在泉州南教場(今泉州舊汽車站)附近發現,應是元代泉州印度教寺的遺物。拉克希米,亦稱吉祥天女,是毗濕奴之妻,為印度教中象征財富和繁榮的女神。女神袒露著上體,豐胸細腰,下身著裙子,趺坐于怒放的蓮花中。蓮花是拉克希米的重要象征。林伽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最神圣和普遍的象征。瞧!石刻中的大象正高興地翹起后腳,到底是什么事情讓它如此歡欣?1956年12月在泉州城南的伍堡街發現一塊石刻,由六行泰米爾文字組成,最后一行有中國文字。這方石刻傳遞了重要的信息:至元十八年(1281年),一位印度商人在泉州建造了一座供奉濕婆的印度敎寺廟。這位商人應該是一位南印度的泰米爾人。南印度的泰米爾納杜地區為寺廟之鄉,尤以規模宏大的濕婆神廟著稱。其上的女神被當地村民當成觀音祭拜。這方石刻1987年被考古人員發現時,受村民祭拜已久。“番佛寺池,在城南隅?!比缃?,我們已無法親眼目睹這座“極其壯麗”的印度教寺廟,不過這座印度教寺廟遺存的石構件,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也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石刻寓意表達巧妙而含蓄,既反映獨特的審美情趣,又傳達深刻的含意,也是我們研究這座印度教寺的重要依據。石刻上的“文藝”是不是讓您大飽眼福?可惜防疫期間沒法兒到海交館里一探究竟。別灰心,小編還為您準備了絕版福利!!5本建館50周年紀念宣傳冊,歡迎您參與互動,截止4月2日12:00,在文末留言,留下線上參觀感想,您將有機會獲得限量版紀念冊哦!(泉州本地恢復開館后自取,外地由海交館郵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