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18-01-18 15:55:57 瀏覽量 :254
23日至24日,由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泉州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召開。來自中科院、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國內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18位專家學者將在泉州開展學術研討,另有50余名本地學者和文史研究人員列席會議。 在研討會開幕式上,泉州市政協副主席李冀平向與會者介紹了由泉州牽頭的“海絲”申遺工作情況,海交館冠名“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最新進展,以及泉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有關建設工作情況。他指出,國際化視野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是今天“一帶一路”學術研究的重要舉措。今后,泉州將營造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讓泉州的“海絲”學術專家走出國門,成為國際“海絲”文化交流的先行區。 眾所周知,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它向東連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向西遠達印度洋地區,甚至地中海地區。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僧侶、旅行者梯山航海,云集于此,使泉州成為國際商貿都會。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印度教在此匯聚,使泉州成為多種文化交融的世界文化名城。 “對于學術界來說,泉州還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發起者、組織者和推動者,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地位也很重要。”寧波大學龔纓晏教授說,泉州曾經是古代中國最響亮的名片,如今的泉州有中國第一個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1979年4月,中國第一個以海上絲綢之路為研究對象的專業學會——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也在泉州成立。 他還提及,海上絲綢之路首先是條路,海上航行沒有痕跡,只能靠文字記載,文字記載在古代并不是很完整。作為“海絲”起點,早在1992年,泉州就開始著手策劃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是國內最早提出“海絲申遺”的城市,是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初推動者。一直以來,泉州為“海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應該繼續引領中國的“海絲申遺”工作。 結合我國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研討會將緊扣“移民與貿易”這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議題,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基礎研究支撐。今明兩天,與會專家將在泉州就海上貿易商品、航線、貿易網絡,歷史上經由海路遷徙海外的移民活動、移民社會以及文化適應等相關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今天上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楊曉春教授通過比較《新唐書·地理志》中“廣州通海夷道”和《中國印度見聞錄》所載的“尸羅夫至廣州海道”,分析指出公元九世紀前后中國和阿拉伯之間的海上交通乃是主體航線與支線交匯的記載,改變以往認為兩書中記載是抄襲重復的認知。 “我曾經在臺灣赤嵌城見到與泉州很相似的紅磚建筑,對它感到很驚奇。”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博士后羅攀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她以出磚入石為出發點,研究閩南紅磚中的地方社會記憶、空間轉型與海外貿易。她說,閩南紅磚何時起源,又因何在民居上大量運用依然是謎,但紅磚的興起與大面積的使用過程與泉州城市空間變遷的幾個重要時期密切相關。 明朝以后,紅磚建筑形式出現了“出磚入石”的顯著變化,即閩南紅磚與當地的花崗巖混砌。后來,隨著與華人華僑的交流增多,他們從東南亞帶回來了新的現代城市規劃觀念,用現代和傳統的建筑材料相結合,出現了新的“出磚入石”。因水泥等新建筑材料的流行,紅磚在與海外的開放貿易往來、新舊建筑材料的交替中慢慢淡化。“紅磚的歷史既承載著中央向地方逐漸深化管制的過程,同時這種管制在華人華僑進入、現代城市規劃、新的國家建立后慢慢被打破,是一個傳統到現代空間的變遷過程。”羅攀說,盡管如此,泉州仍有一些地方繼續使用紅磚,紅磚是泉州人家鄉和血緣的象征。 除專業研討外,24日,專家學者還將前往德化,參觀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和德化順美集團,并將對海絲申遺遺產點梅嶺德化窯遺址的外銷瓷器窯址展開田野調查。另悉,泉州海絲研究即將出版有關成果,其中包括《海上絲綢之路史話》和《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游(中英文)》,本次研討會的優秀成果有望在日后作為海絲研究精品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