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18-01-18 16:03:50
涉及出水與飽水文物保護的眾家單位 2017年4月13日,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2017年出水與飽水文物保護專題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研究所等二十余家文博單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四十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進行了17個報告的學術交流。 本次會議是國內首次以出水和飽水文物保護為主題的研討會,與會學者分別介紹了泉州灣海船、天津張灣沉船、華光礁I號、小白礁I號、蓬萊古船、廣州清代木船、菏澤古船、茅山獨木舟等出水或飽水木船的保護工作,以及飽水絲綢文物提取與保護、大型棺木保護、激光清洗技術、瓷器腐蝕機理、微生物技術運用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 出水文物的保護之路任重道遠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文物保護所張治國副所長首先介紹了水下文物保護所成立一年多以來開展的主要業務工作,包括文物保護基礎條件建設、重點遺址的現場保護、出水文物保護修復、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 涉及北海、南海基地實驗室設計與裝備,“丹東一號”(致遠艦)、廣東上下川島等重點遺址現場保護,大沽口炮臺鐵炮保護,微納米氮氣泡脫鹽裝置設計與制作,“韓國海洋出水文物保護技術手冊”的翻譯,海洋出水文物現場保護技術研究——以“南海Ⅰ號”為例課題的開展,飽水木材新型脫水定型材料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海交館在會上分享了對泉州宋船的保護工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文物保護部費利華主任在《泉州灣宋代海船的保護與現狀》報告中,詳細介紹了泉州灣海船自1974年發掘出土以來的保護經歷,分析了木船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開展了保護實驗研究,制訂了以創造適宜保存環境、局部加固修復、船體穩定性監測等為主的保護思路。 此次專題研討會的特邀嘉賓李國清研究員和馬清林研究員分別發表講話,認為此次研討會第一次非常全面和及時的總結了近年來出水與飽水木船的保護情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希望研討會能持續召開。
各專家學者報告一覽表: 登州博物館 袁曉春館長 《蓬萊古船與中國古船保護技術述論》 浙江省博物館技術保護部 鄭幼明主任 《臨平茅山遺址獨木舟保護研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陳家昌副院長 《脆弱飽水彩漆竹席的現場提取與實驗室處置技術應用》 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總工辦 吳雙成主任 《古河船保護與修復——以菏澤古船為例》 廣州市翰瑞文物保護設計研究中心技術部 范敏主任 《廣州北京路出土清代木船保護》 中國絲綢博物館 周旸研究員 《飽水絲綢文物的提取與保護:以宋代紡織考古為主》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 方北松主任 《天津張灣古船的保護修復》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田興玲副研究員 《“丹東Ⅰ號”出水文物保護之2014出水銅器的病害分析和凝結物的去除方法研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文物保護部 費利華主任 《泉州灣宋代海船的保護與現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陳岳博士 《“華光礁I號”沉船出水文物保護進展》 廣東省博物館 張歡主任 《激光清洗技術在出水陶瓷類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楊弢副研究員 《成都商業街船棺葬出土棺木保護回顧與展望》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保護中心 金濤主任 《寧波“小白礁I號”清代沉船保護修復項目》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劉婕 《浙江潮塘江慈溪元代沉船船體保存狀況及病害調查》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系 潘皎副教授 《飽水木質文物保護中的微生物問題》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馬清林副院長 《宋代重慶涂山窯黑釉瓷碗釉面蝕變層組成及其形成機理》 參考資料: 2017年出水與飽水文物保護專題研討會在京召開(公號:國家水下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