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21-04-12 11:26:45 瀏覽量 :657
所謂權即砣,又稱錘。石權則為巖石所制者,《漢書·律歷志上》載曰“權者,銖、兩、斤、鈞,石也”,可見,早在漢代,即已使用石制秤錘。但漢時石權發現不多,至今研究者很少發表文章論述之。而見諸報刊書冊者則多是戰國以后金屬權。目前出土最早者為戰國環權,次為大量秦權,多為銅鑄,乃天平之砝碼。沿至東漢后,天平式秤演變成桿秤式,權由砝碼變化為秤砣,但小型的天平設計形式并沒有失去用武之地,稱量黃金等貴重金屬和貨幣中仍然使用,只是砝碼的形制發生了變化。
館藏石秤砣造型有瓜棱形、鐘形、鼓形、圓形、方形、橢圓形等。大部分石秤砣為素面,部分刻劃如意紋。如意紋是傳統寓意吉祥圖案的一種,是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紋樣,借喻"稱心""如意"。另有個別刻劃文字,如“合美”“田”“天”“利”。秤砣鈕有老鼠、獅子等造型。鼠象征多子多孫和多財多寶。獅子則是民俗文化中常見的吉祥神獸,象征地位、尊嚴、平安。眾多大大小小的石秤砣,見證了本地商貿業的繁榮。
古代除把稱砣作為實用、日用器物外,又賦予它新的寓意。清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卷四中說:“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古時衙門的房梁上會懸掛秤砣,一方面象征國家法律的權威,另一方面提醒官員在行使權力的時候要掌握輕重,要體現權衡的公正。秤砣在衡器(天平、桿秤)中起平衡作用,只有平衡,才能平穩,故民間以其鎮宅,象征著房屋平穩、家庭平安、鄰里和睦。現在收藏者將石權當作案頭擺件,或是當成鎮尺、茶寵等,取意“實權(石權)在握”“十全(石權)十美”。
參考文獻:
《石權》:《通州文物志》第337頁。
馮俊:《古權的收藏價值》,《收藏界》,2005.10。
程穎:《權重衡平——中國傳統權衡器具設計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
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中國科技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關增建:《中國古代衡器形式的演變》,《中國計量》,2016.11。
丘光明:《“程”字鐵質石權》,《中國計量》,2013.1。
賀國娟、劉聰:《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石質石權研究》,《博物院》,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