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18-02-11 11:45:10 瀏覽量 :142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此文轉自公號:向東向西
文章ID:eastwest88
由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拉伯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共同舉辦主題為“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中國和中東”的圓桌會議2月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舉行,由福建省泉州市承辦的《遠方的故鄉:10-14世紀阿拉伯僑民在中國》展覽開幕式也同期舉行。
遠方的故鄉:10-14世紀阿拉伯僑民在中國 展覽海報
本次活動討論和展示了歷史上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聯系及其他們共同的文化遺產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對跨文化對話交流所作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社會與人文科學助理總干事納什夫(Nada AL-NASHIF),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沈陽,中國教科文全委會副主任杜越,教科文組織阿拉伯地區選舉組輪值主席、利比亞常駐教科文組織大使Abdulkader EL MALEH以及阿拉伯世界及其它各國駐教科文組織使節,教科文組織社科部門、世界遺產中心等約250人出席展覽開幕式。福建省泉州市副市長周真平率領代表團出席了圓桌會議及展覽開幕式。
左至右:周真平副市長、沈陽代表、EL MALEH主席、納什夫助力總干事、杜越副主任在展覽開幕式上。
據了解,早在公元10-14世紀,中國和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借由海上絲綢之路而展開的海洋貿易發展、文明交融留下的許多重要多元文化遺存,至今仍被泉州人民用心守護著。198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世界各地專家學者組成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來到泉州時,項目負責人杜杜·迪安博士曾高度贊揚泉州是一座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的城市。
展館現場
2018年,正值“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項目30周年,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拉伯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共同舉辦主題為“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中國和中東”的圓桌會議,討論歷史上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聯系及其他們共同的文化遺產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對跨文化對話交流所作的貢獻。
作為整個3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承辦的“遠方的故鄉:10-14世紀阿拉伯僑民在中國”展覽將通過45幅圖片和14件展品(包括阿拉伯和中國古代木帆船船模各1艘,穆斯林石碑復制品3方以及精美拓片9件)展示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歷史聯系與文明對話。
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介紹,古代中國海商運載陶瓷、絲綢和日用品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足跡踏遍海絲沿線國家;穆斯林攜帶著香料和珠寶航行至中國沿海各港口,尤其喜愛當時中國最大對外貿易港——泉州(古稱“刺桐港”)。
泉州至今保存著10-14世紀中西貿易、移民、交流的豐富文化遺存,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東西方海洋交流一個非常重要時期的見證。希望此展覽讓參觀者感受泉州那些古老、生動,甚至世所罕見的歷史遺存,品味古代泉州開放、多元和包容的海洋文化和城市精神。
阿拉伯和中國古代木帆船船模
周真平副市長指出,10-14世紀,中東商人與刺桐海商為代表的中國商人和平交往,留下很多遺存,也使泉州形成了多元文化和平共存、融合發展的傳統。今天下午的座談會回顧了“絲綢之路綜合研究項目”30年所取得的成果,而泉州于上世紀90年代三次成功地承辦了該項目的國際學術會議,引領推動了中國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
泉州也得以借此重新審視各種歷史遺存的價值與意義,激發泉州人民對文化遺產的愛惜之情和保護傳承。今天,《遠方的故鄉:10-14世紀中東僑民在中國》在這里展出,旨在重溫和加深中國與中東地區在歷史交往中結下的深厚友誼,旨在弘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文明交流與對話精神。
周真平副市長致辭
沈陽代表表示,展覽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成果,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傳統友誼和文明的高度融合。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里交融、和平共處,是歷史的見證,影響深遠。以古證今,今天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延續了中國與世界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的理念,這對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當今的挑戰具有很深遠的現實意義。
沈陽代表致辭
Abdulkader EL MALEH大使在觀看展覽后表示,展覽很好展現了阿拉伯世界與中國的傳統友誼,也填補了阿拉伯世界在這方面的空白??吹侥切┫茸鎮兊倪z跡很讓人振奮,他們其樂融融和諧地生活在中國,享受中國的文明,體現了不同的文明的共存、共生,阿拉伯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受益者。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和參與,我們希望與和中國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和平做貢獻。
Abdulkader EL MALEH主席致辭
納什夫助力總干事表示,展覽體現泉州就像一個“大熔爐”,充分展示了不同文明交融的成果,海上絲綢之路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福祉,體現了古代泉州開放、多元和包容的海洋文化和城市精神,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文明交流與對話精神完全契合。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都對人類文明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今天中華文明的崛起也對阿拉伯世界有著重要的啟示。中國倡議的新的“一帶一路”正是對歷史的延續,必將對世界文明的融合與對話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她感謝中國長期以來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的支持和貢獻。
納什夫助力總干事致辭
杜越副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多元文化遺存,包括伊斯蘭建筑、伊斯蘭教堂、伊斯蘭墓地等,填補歷史空白,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史實證明。在新大陸發現之前,中國就已經與阿拉伯世界開展了貿易、文化等的交往,一直延伸到非洲、歐洲等地,多元文明和諧相處。泉州作為歷史見證,很好保存了這些遺存,為世界各國研究和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也充分證明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之路、商貿之路、繁榮之路,也是一條探索之路、文明互鑒對話之路。
曾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綜合研究項目”負責人的杜杜·迪安博士已經退休,當天也專門趕到現場,他從1991年首次到泉州后,以后又多次去泉州考察,他看到那些歷史的遺存,感到非常欣喜和震撼。他對記者表示:“泉州就是我的故鄉!”
展覽時間從2月5日持續到9日,為期5天。
展覽吸引各國駐教科文組織人員
文/歐洲時報記者黃冠杰
圖/歐洲時報、海交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