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日期 :2018-01-18 15:48:19 瀏覽量 :269
[馬爾代夫教育部部長施哈姆對展覽開幕表示熱烈祝賀并發表致辭]
12月22日下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馬爾代夫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館攜手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與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馬爾代夫國家博物館共同承辦的《蔚藍絲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特展》在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市開幕。這是中國首次在馬爾代夫舉辦的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專題的一次高規格展覽。馬爾代夫教育部部長施哈姆、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王福康等約100余人出席了展覽開幕式并參觀了展覽。
[施哈姆部長與王福康大使為展覽剪彩]
[王福康大使與施哈姆部長參觀展覽]
在開幕式上,王福康大使指出,該展覽對挖掘中馬友好交流歷史、增進兩國人民傳統友誼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展覽在中國援建的馬爾代夫國家博物館舉辦,象征著海上絲綢之路跨越時空,成為中馬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交往的文明紐帶。王福康大使表示,中馬雖相隔萬里,但兩國人民交往源遠流長。去年,習近平主席訪馬時,中馬兩國元首一致同意中馬建立面向未來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關系。馬爾代夫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中國政府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提出后,得到了亞明總統、馬爾代夫政府和人民的積極響應,中馬兩國共建海上絲綢之路一定會取得更多豐碩成果。
[馬累國家博物館展品]
[馬累國家博物館展品]
[馬累國家博物館的帥小伙]
施哈姆部長對展覽開幕表示熱烈祝賀并強調說,馬爾代夫和中國建交已經有40多年歷史,馬中雙邊關系牢固并充滿活力,馬總統亞明及馬政府一直以來并將繼續為致力提高馬中雙邊關系而不斷努力。施哈姆部長表示,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馬中關系富有前景,馬中兩國因具有同樣的價值觀而在全球許多重要事務方面能夠形成共識。
[一名馬爾代夫觀眾在認真研讀碑文說明]
本次展覽分為“宋船之歌: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云帆高張:中國舟船文化”、“多元薈萃:泉州宗教文化”三個部分,共展出德化白瓷、古代帆船模型、伊斯蘭墓碑與拓片等50余件展品。在展出的19件船模中,有泉州宋代沉船復原模型——三桅遠洋商船、有鄭和下西洋時龐大的船隊與殖民地作戰時的艦隊,香港船、澳門船、廣東船分別代表了當時世界造船技術的最高水平。這些精美繁復的帆船完整地展現了“以船為車,以楫為馬”的中國先民在人類造船技藝與航海事業發展上的生動例證,也是人類對探索海洋永恒追求的體現。指南針、羅盤、舟船模型等一系列航海用具也向馬爾代夫人民訴說了中華民族這個東方舟船大國的歷史動人故事。這些展品雖然僅是海絲的一個小窗口,卻折射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海洋文化,以及對人類海洋文明的重要貢獻。展覽追溯“海上絲綢之路”這段動人歷史,用文化親和力搭建出一座橋梁,進一步增進中馬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并在未來的道路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參觀展覽的馬爾代夫觀眾]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有數以百計的阿拉伯僑民墓碑石,此次展覽以伊斯蘭教法蒂瑪?哈通墓碑石為代表,展現了六種風格迥異的伊斯蘭書法體。這些墓碑矗立交錯于泉州閩南傳統建筑之間,正是這種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長期的和睦共處,相互交融,才形成了泉州今日多元性、多樣性、兼容性的文化特點。
開放于1952年的馬爾代夫國家博物館在中國人民的幫助下于2010年修葺一新,成為游客在馬累必不可少的旅游景點。館內陳列多件馬爾代夫蘇丹王朝時期古老而又精美的文物,也包括多件來自中國明代早期的瓷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件青花龍紋執壺與兩件青花瓷盤,畫工精美、造型別致。這些明青花瓷器在馬爾代夫的發現正是中馬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交往和貿易關系的見證。
展覽將持續到2015年12月27日結束,預計會吸引數萬名當地觀眾前來參觀。
[馬爾代夫展廳一景]